8月29日-9月1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電建生態公司、華東院等參與拍攝制作的紀錄片《深圳有條茅洲河》連續四天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該片以茅洲河的前世今生和治水治產治城為線索,深度講述了這條深圳“母親河”歷經五年治水,從“臭名遠揚”蛻變為生態文明之河的故事,中國電建所屬電建生態公司、華東院治水團隊相關人員講述了中國電建治水思路、理念。
片中回顧了茅洲河的變遷歷史。在珠三角流淌了上千年的茅洲河,隨著近幾十年流域內人口、產業大量涌入,水體污染日益加劇。到2010年前后,曾經哺育兩岸居民的“母親河”變成了重度污染的黑臭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5年,深圳舉全市之力打響了水污染治理的攻堅戰。它規??涨?,沒有可借鑒的成功案例。
擔綱深圳第一大河——茅洲河治理任務的電建人深感責任重大。中國電建深刻認識到,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頭治污是茅洲河治理的關鍵,創新提出了“流域統籌、系統治理”,走遍了整個茅洲河流域,開展織網成片、尋水溯源、理水梳岸、正本清源等系列工作,全面排查流域內排水管網、暗涵排口等,并完成上千公里污水管網鋪設,創造了當時國內單日管網鋪設的新紀錄。同時,不斷強化技術攻關,攻克了技術標準定額體系缺失、河湖污染底泥處理處置等難題。2016年5月,國內首座、亞洲最大的底泥處理廠在茅洲河畔落成,從河道清出的數百萬方污染底泥在這里實現了變廢為寶,變成了透水磚等重要建筑材料鋪設重新于河道兩岸。
經過四年奮斗,茅洲河流域內44條黑臭水體、304個小微黑臭水體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共和村國考斷面氨氮濃度從2015年底的23.33毫克/升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0.71毫克/升,總磷濃度從3.05毫克/升降至0.18毫克/升,實現了從重度黑臭到地表水Ⅳ類的跨越。
隨著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中斷多年的茅洲河龍舟賽重新恢復舉辦,“流浪”多年的深圳皮劃艇隊也結束了長期在外訓練的“顛沛流離”,消失已久的水蕨在茅洲河畔重現,魚翔淺底、鷗鷺齊飛的生態美景重回兩岸居民的眼前。在茅洲河治理中,中國電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種生態要素,將良好生態環境轉化為宜居環境和發展動能,以人水和諧、城水相融為目標,把治水、治城、治產結合起來,釋放了價值千億級的土地,形成了水產城“三維”共治的良好局面。
電建方案,深圳實踐。在深圳市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征程上,中國電建正依托自身技術優勢、管理優勢、人才優勢,以敢為天下先的銳氣,續寫著更多春天的故事。
紀錄片海報
紀錄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