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河海大學、江蘇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聯合在南京召開“水電與碳中和”科普論壇。本次論壇主要圍繞2022年全國科普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的主題,大力科普水電在我國能源向清潔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探討新時代下水電對實現“雙碳”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新使命。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張宗亮,以及水電和新能源行業有關專家學者、河海大學師生、通過線上參會的專家和代表共630多人參加會議。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野、河海大學副校長鄭金海、江蘇省科協副主席馮少東分別致辭。4位特邀專家分別作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風光水儲互補開發,加快實現雙碳目標》,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總工程師周建平《新時期水電開發新任務-論清潔能源基地和水風光儲互補》,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新能源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少軍《“雙碳”目標與我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清華大學教授金峰《堆土混凝土壩碳減排效益評價與抽蓄電站應用關鍵問題分析》。中國水電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鄭聲安、江蘇水電學會秘書長李同春分別主持上、下半段會議。
張野提到,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轉型發展對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水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是助力風電、光伏發電等隨機性間歇性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穩定上網、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必將在我國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中當仁不讓地繼續擔綱重任。業界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謀劃、一體推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動常規水電、抽水蓄能、風光等新能源的協同高效發展,堅定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鄭金海說到,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本次論壇瞄準“碳中和”科技前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必將與時俱進、科學準確地集成和傳播“碳中和”有關知識和政策,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江蘇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馮少東指出,降低碳排放、推進綠色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相關行業的積極主動作為,也需要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積極行動,匯聚起實現“雙碳”目標的磅礴力量。水電規模巨大,運行靈活,是能源領域“先立后破”的主力軍,也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紤]到我國未來電力系統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發展的格局,水電將長期作為承擔靈活調節功能的可靠電源,在實現“雙碳”目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實施路徑上發揮關鍵作用,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新能源電力消納貢獻不可替代的力量。
王浩院士介紹到,雙碳目標引領能源革命,倒逼中國經濟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實施風光水儲多能互補開發是加快能源向低碳綠色轉型、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舉措。實現風光水儲互補開發利用,一要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容量優化配置的技術瓶頸,增大風、光能的開發利用規模;二要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優化調度運行的技術瓶頸,保障系統運行安全、提高運行效率;三要構建風光水儲互補系統智慧管控平臺,實現互補系統的智慧化運營管理;四要突破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瓶頸,增強互補系統的韌性。
周建平說到,新時期水電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系統觀念,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發展。
曾少軍提到,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周期短、難度大,快速深度減排需提前做好技術儲備,提前部署碳中和實施路徑和技術研發。從我國國情出發,實現碳中和潛力最大的方向是能源結構的清潔化、低碳化,根本性措施是實現能源生產清潔化和能源消費電氣化?;茉纯偭?/span>2028年左右達峰,清潔能源2040年前成為主導能源。2030-2060年,我國工業、交通、建筑領域用能方式加快轉向電能,全社會2/3的能源消費均為電能,實現能源消費體系轉型。
金峰介紹到,堆石混凝土是具有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筑壩技術,工藝簡單,施工快速,質量可靠,節約成本,環境友好。建立了完整的堆石混凝土壩技術標準體系,并由國際大壩委員會發布了第一部以中國原創技術為核心內容的技術標準(200部)。學會成立了堆石混凝土壩專委會,大力推動國家原創技術的交流和推廣,促進我國壩工技術創新發展并大力服務于節能降耗及加快實現“雙碳”目標。
本次論壇的召開,對加強公眾對碳排放本質和碳減排途徑的理解,助力提升公眾對水力發電和“雙碳”目標的認識水平,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拒絕迷信、反對偽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公眾更好參與“雙碳”工作和行動,具有積極推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