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河海大學、江蘇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聯合在南京召開“水電與碳中和”科普論壇。本次論壇主要圍繞2022年全國科普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的主題,大力科普水電在我國能源向清潔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探討新時代下水電對實現“雙碳”目標無可替代的重要新使命。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張宗亮,以及水電和新能源行業有關專家學者、河海大學師生、通過線上參會的專家和代表共630多人參加會議。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野提到,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轉型發展對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水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是助力風電、光伏發電等隨機性間歇性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和穩定上網、保障電網安全可靠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必將在我國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中當仁不讓地繼續擔綱重任。業界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謀劃、一體推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動常規水電、抽水蓄能、風光等新能源的協同高效發展,堅定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河海大學副校長鄭金海表示,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本次論壇瞄準“碳中和”科技前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必將與時俱進、科學準確地集成和傳播“碳中和”有關知識和政策,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江蘇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江蘇省科協副主席馮少東指出,降低碳排放、推進綠色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相關行業的積極主動作為,也需要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積極行動,匯聚起實現“雙碳”目標的磅礴力量。水電規模巨大,運行靈活,是能源領域“先立后破”的主力軍,也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石??紤]到我國未來電力系統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發展的格局,水電將長期作為承擔靈活調節功能的可靠電源,在實現“雙碳”目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實施路徑上發揮關鍵作用,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新能源電力消納貢獻不可替代的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院士介紹到,雙碳目標引領能源革命,倒逼中國經濟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實施風光水儲多能互補開發是加快能源向低碳綠色轉型、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舉措。實現風光水儲互補開發利用,一要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容量優化配置的技術瓶頸,增大風、光能的開發利用規模;二要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優化調度運行的技術瓶頸,保障系統運行安全、提高運行效率;三要構建風光水儲互補系統智慧管控平臺,實現互補系統的智慧化運營管理;四要突破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瓶頸,增強互補系統的韌性。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總工程師周建平說到,新時期水電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系統觀念,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