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4日,“2022清潔能源協同開發與生態環保技術轉移轉化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宜昌順利舉辦。本活動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主辦,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承辦,三峽大學、中國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北京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水利工程施工與管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協辦。作為人社部“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高級研修項目,在中國科協牽頭組織下,水電學會積極申報并于2019年起連年承接舉辦,同時作為學會重點工作積極打造專業培訓教育高端品牌。
(研修班線下會場)
本活動旨在以我國水電和新能源行業多年的發展成果和技術經驗積累為基礎,圍繞水風光清潔能源一體化規劃和開發的主題,組織行業相關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制造安裝、投資運營、科創研發等單位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并積極研討,匯智聚力為行業培養更多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加快推進水風光清潔能源一體化開發技術的總結、推廣和融合,促進新時代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及生態環保技術創新發展和推廣應用,助力國家“雙碳”目標、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本期參加研修人員達100余人,涵蓋了上述專業領域。
中國水電學會副秘書長李世東主持開班儀式。三峽大學副校長陳和春致歡迎辭,表示三峽大學作為培養我國可再生清潔能源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的高端人才基地,將充分發揮在水利電力領域的特色和優勢,緊密結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積極助力以水電為先導的清潔能源一體化開發。中國水電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席浩作講話,表示學會全力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大力推動專業技術人員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發揮學會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行業平臺和引領示范作用,努力培養造就一批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支撐;號召廣大水電和新能源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長期以來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積極服務于可再生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以務實行動、實在成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陳和春致辭)
(席浩作講話)
中國水電學會科普信息部主任楊永江、三峽大學教授朱士江、周明濤分階段主持專家授課和研修環節。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張宗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等10位業界資深專家進行授課。
王浩院士以“風光水儲互補開發,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為題目,提出突破優化風光水能互補開發技術應從“擴容、增效、提質”三方面著手:擴容是充分利用好多種能源的互補特性,最大化提升風光能在互補系統中的比重,最大化提升清潔能源替代的容量效應;增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互補系統“預報、調度、控制”的智慧化,減少多重不確定擾動導致的效能損失;提質是充分利用好不同類型的儲能,進一步提升互補系統電力外送的質量,將風光“垃圾電”經過互補后變為“優質電”,促進清潔能源的消納。
張宗亮院士的《瀾滄江流域綠色能源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講座,介紹了瀾滄江資源利用與開發現狀、工程科技創新、水風光儲基地建設、數字孿生流域等情況,指出新時代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為美麗中國增添光彩,既是水電人的歷史使命,更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
王亦楠研究員的《水電開發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意義》講座,指出水電開發與水資源調控密不可分,直接關系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保障水資源安全、抵御洪澇災害,當務之急和根本途徑是增加蓄水庫容,同時為了消除高勢能水的破壞力,需要將其轉化成電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水電只是增加水資源保障的副產品和減災措施。
清華大學教授王兆印的《水電開發的減災效益及對生態的影響》講座,以科學的理論和有說服力的實踐,闡明了水電梯級開發是大勢所趨,對于水能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生態本底值低,影響小,對陸生生態改善多,總體對生態修復有利,形成河流階梯化,有利于減少地質災害。
河海大學教授許昌《雙碳目標下的風電高質量發展技術路徑》,提出了風電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存在于并網、生產、管理、市場化交易等重要環節中。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原副總工程師裴哲義《雙碳目標下水電與新能源聯合優化運行分析》,指出要加大雙碳目標下電網多源互補特性和協同運行技術研究,充分發揮抽水蓄能電站在保障電網安全和清潔能源消納方面的作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黃桂云《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珍稀植物保護技術與成效》,介紹了水電科技工作者在三峽特有珍稀植物保護方面做出的出色成績,并將成果應用于珍稀植物野外回歸及生態修復,改善三峽水庫消落區植被和高陡邊坡防治工作。三峽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黨委書記時勝利《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講述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和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北京能源發展研究基地主任王偉《能源革命與人類文明發展》,指出以可再生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對我國的能源結構具有戰略性結構性、革命性、顛覆性的戰略意義。中國水電學會科普信息部主任楊永江《中國碳中和之路》,指出我國的碳中和路徑需要實現電力清潔化和能源電力化,依托水電基地并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通過風光水能一體化開發,達成雙碳目標、建設全國生態屏障、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
為期2天的現場教學,學員們先后赴華潤當陽景山風電場、當陽市東風三干渠農民用水協會的生態流水發電項目,了解當地通過開發風電和生態流水發電,為農民提供穩定收入,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赴三峽電站大壩、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和珍稀植物研究所進行參觀學習,了解三峽巨大的生態、防洪、航運及清潔電力等綜合效益,“兩所”為長江珍稀魚類和珍稀植物保護繁育所作出的長期、艱苦的努力以及取得的積極、巨大的成效,充分展示了水電和新能源開發對實現雙碳目標、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支撐和推動作用。
(學員赴華潤當陽景山風電場進行現場教學)
(參觀微水發電裝置)
(登上三峽大壩參觀學習)
(中華鱘繁育池)
(在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