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電得到長足發展,在水電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水電行業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統籌發展與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水電開發的生態保護理念、技術得到深化,基本建立了水電環境保護標準體系,不斷創新環境影響評價理論與方法,持續推進綠色水電技術,保護和修復河流生態,探索開展流域綜合監測,促進水電環保高質量發展。
一、基本建立了水電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水電工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階段,我國就十分重視水電環境保護標準建設,頒布了《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等重要標準;進入2000年以后,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水利水電工程》《水電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程》《水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程》等標準,對環境保護設計和水土保持設計的內容進行了規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水電行業環境保護標準建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2012年,根據國家能源局總體安排,成立了能源行業水電規劃水庫環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相關標準立項、審查、日常管理工作。在既有環境保護標準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按照新形勢下環境保護新要求,安排了60多項水電環境保護標準的編制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由國家能源局發布了40多項水電環保標準,基本形成了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與環境保護、水利行業標準相協調,針對水電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竣工驗收、運行維護、工程退役等各階段,涵蓋水環境、水生生態、陸生生態、水土保持等各個領域的標準體系,實現了水電行業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的系統化、層次化,為水電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提供了依據和支撐。
二、不斷創新環境影響評價??協調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經過多年的發展,水電行業逐步建立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后評價等各階段的技術方法體系,形成了協調流域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技術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水電行業積極推動水電規劃環境影響工作,不斷創新和完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提出了資源開發方案的概念,通過綜合比選環境影響、水庫淹沒、建設條件及電力需求等因素,將水電規劃項目分近期實施、深入研究后實施和暫不實施三個層次,對于規范水電開發時序,控制水電開發強度起到了重要作用。重點完成了瀾滄江、金沙江、黃河上游河段(湖口至爾多、茨哈峽至羊曲)及其他河流的水電開發規劃環評,從流域層面對梯級布局、開發時序、裝機規模、開發方式以及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統籌優化和協調,統籌干、支流開發與保護,最大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如棲息地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避讓等,從源頭上盡可能減緩了生態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支撐流域綠色發展。
通過40年的發展,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和內容日趨完善,項目環境影響及對策措施方面得到了深化和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系統開展了流域梯級水電建設的生態環境累積影響研究,深化了攔河筑壩建庫帶來上下游水文情勢、水質、水溫等變化及其生態效應的研究,強化了大壩阻隔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影響,水庫淹沒對陸生動植物的影響的研究。
為了促進運營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12年,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了“環境影響后評價支持技術與制度建設研究”,對水利水電等生態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的政策與制度、管理辦法、技術方法、技術導則框架進行了探索研究,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辦法》和《建設項目(水利水電)環境影響后評價技術導則》。之后重點開展了瀾滄江、烏江、雅礱江、大渡河、漢江、黃河上游、北盤江、元江(紅河)、紅水河等主要河流水電開發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針對公眾關注的引水式水電開發的環境影響,重點開展了瓦斯河、火溪河、寶興河等河流水電開發的回顧性評價工作。選擇豐滿、小浪底、葛洲壩、龍灘等典型工程開展了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通過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或后評價,分析了水電工程實際造成的環境影響,完善了針對工程和流域的環境保護工作要求。
三、持續推進綠色水電技術??保護和修復河流生態
黨十八大以來,水電環境保護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水電工程建設中落實“三同時”制度,環境保護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產使用。在工程實踐中,生態流量下泄、生態調度、魚類棲息地保護、河流連通性恢復、魚類增殖放流以及高壩大庫低溫水減緩等措施已逐步成為水電工程不可缺少的環境保護措施。集運魚系統、升魚機以及魚道+升魚機等過魚型式方面也進行了技術研究和實踐。
水電站魚道之一

豐滿永慶魚道
針對工程建設中遇到的水生態保護問題,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開展了《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生態保護技術及標準規范研究》,支撐了我國水電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快速發展,在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和調控、水溫影響減緩、過魚、魚類增殖放流、魚類棲息地保護等生態保護和修復技術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并廣泛應用到我國水電工程建設與運行過程中。

蘇洼龍電站升魚機與集運魚系統

長江三峽中華鱘增殖放流
在河流生態流量調控技術上,基本形成了涵蓋生態流量泄放設施設置和運行、生態調度以及生態流量在線監控方面的技術體系。低溫水影響減緩措施的型式和技術選擇從原來主要集中在疊梁門分層取水技術,發展到疊梁門、前置擋墻、隔水幕墻等均成為減緩措施的合理、有效選擇。在過魚技術上,通過對工程實踐的技術創新和總結,提出了水電工程過魚設施設計規范,形成了魚道、仿自然通道、魚閘、集運魚系統以及升魚機等多種過魚型式的技術研究和實踐。在魚類增殖放流技術上,基本形成了魚類增殖放流站規劃設計、建造、設備設施生產、運行以及放流效果監測評估的技術體系。在魚類棲息地保護及修復技術上,通過棲息地受損前后生境適宜性模型模擬,使生境保護及修復提升到定量評估階段,并應用于生態保護與生境修復實踐中。



豐滿水電站集運魚系統

多布水電站魚道過魚效果監測評估
大渡河上游魚類棲息地保護區
通過每個電站、每項措施的落實,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紅水河、黃河、烏江、雅魯藏布江等水電能源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有效地減緩了水電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以瀾滄江為例,流域水電開發中同步實施了分層取水、魚類棲息地保護(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增殖放流、過魚(網捕過壩、升魚機、集運魚系統等)、人工魚巢(模擬產卵場)等多種生態保護河修復措施。其中,在糯扎渡、黃登電站建成疊梁門分層取水設施,提高電站下泄水溫,降低對魚類產卵的影響;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支流棲息地保護工作,拆除苗尾電站庫區支流基獨河已建電站,恢復天然河道,設置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黃登電站庫區支流德慶河實施魚類棲息地保護,在功果橋、龍開口建設了人工魚巢,在烏弄龍、大華橋開展了魚類棲息地營造,在烏弄龍、里底、功果橋、糯扎渡、龍開口開展了網捕過壩,有效保護流域魚類資源;在糯扎渡、功果橋、黃登等電站建成魚類增殖放流站,實現巨魾、瀾滄裂腹魚、后背鱸鯉及其他共11種魚類的人工增殖放流,截至2019年底已放流人工增殖土著魚類252.87萬尾;深入開展烏弄龍、黃登、大華橋升魚機科研設計工作,精心施工,目前3個電站的升魚機先后建成投運,為國內高壩過魚提供了工程實踐。此外,在西藏多座電站建設了魚道,開展了魚道過魚監測和適應性管理研究,從監測結果來看,魚道過魚效果良好。

建設中的瀾滄江糯扎渡水電站分層取水口

瀾滄江黃登水電站升魚機

糯扎渡魚類增殖站

糯扎渡魚類增殖放流現場
針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需求,2012~2016年,三峽水電站連續多年開展了促進“四大家魚”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2017年5月,同步實施了溪洛渡、向家壩、三峽水電站聯合生態調度試驗;2018年,三峽水電站分別于5月、6月實施了兩次生態調度試驗,溪洛渡和向家壩水電站于5月實施聯合生態調度;2019年5月,繼續開展溪洛渡、向家壩、三峽水電梯級聯合生態調度試驗,歷年生態調度期間向家壩下游和葛洲壩下游江段均監測到了魚類繁殖響應現象。在連續多年生態調度以及漁業資源保護等管控措施下,“四大家魚”產卵量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其中葛洲壩下游宜都江段“四大家魚”產卵量從2012年的0.25億顆增加到2019年的30億顆。

三峽水庫生態調度研究

三峽水庫生態調度四大家魚監測
四、探索開展流域綜合監測??促進水電環保高質量發展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強流域水電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能源〔2016〕280號)的要求和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的委托,成立了流域水電綜合監測中心,2017年7月,全面啟動流域水電綜合監測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啟動450座大中型常規水電站數據的對接工作,完成436座水電站運行在線監測數據的接入工作,總裝機容量2.47億kW,占常規水電裝機容量的69%;基本完成全國30萬kW裝機以上常規水電站的數據接入。從監測水電站分布和裝機占比來看,已基本實現全國主要流域和水電主要省區的全面覆蓋。

流域水電綜合監測信息管理平臺
同時,建立了與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的數據專線,接入了我國4000余座主要水庫或斷面的水文數據;通過氣象專線實現全國5kM/每小時格點化降水、氣溫、相對濕度、風速等實時數據的接入,初步具備水情和水能利用預警預報功能。為服務好政府相關部門和水電企業,流域水電綜合監測中心定期向國家能源局和相關?。ㄗ灾螀^、直轄市)能源局、電站業主報送旬報、月報、年報,不定期向國家能源局報送專題報告。
根據生態環境部和相關文件的要求,積極開展水電水利建設項目全過程環境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數據接入等工作。目前,平臺開發工作已完成,實現了用戶訪問權限分級、原始資料查詢及調取、項目事中事后監管、流域環境監測及運行異常告警與部分數據自動分析等功能。在數據接入技術上,基于流媒體、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了一套安全、先進、穩定的水電水利工程數據采集工具,能快速打通水電工程運行調度和生態環境數據監測、傳輸、存儲、分析、應用、管理的業務鏈,解決了多源異構、點對多數據采集問題。目前已經接入部分電站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完成了黃河上游梯級水電站和豐滿水電站的試點應用,實現對水電站環評批復落實情況、環保設施運行情況、環境質量數據、環保設施運行數據、調度運行數據、水生陸生調查數據的全過程監測管理。

水電水利建設項目全過程環境管理信息平臺
五、展望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水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大型水電基地建設格局逐步形成,剩余未開發的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該區域生態環境較為敏感,水電開發更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做好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對接,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功能區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專業規劃及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保護區的銜接與協調,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在水電開發建設中,始終堅持保護效果導向,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加強分層取水、生態流量泄放、水質保護、魚類增殖放流、過魚、魚類棲息地保護、動植物保護等保護效果監測評估,提升保護效果。結合長江、黃河等流域大保護,開展重點區域生態修復,系統開展水電能源基地多目標調度研究,開展生態流量科學泄放研究。加大生物重要棲息地保護力度,實施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關鍵生境保護修復工程。著力開展水電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監測,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流域或水電工程全過程環境監測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全過程監測成果,根據《可持續水電評價導則》要求,開展可持續水電評價,促進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結合現場監測數據,分析環境保護措施實施效果,提出環境保護措施適應性改進意見和建議,不斷提高水電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