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青海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通過網站舉辦了一期全國科普教育基地--850MW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線上小視頻展播科普活動,同期上線的還有“藍色海洋下的朗誦者”、“水光互補開啟新能源發展新天地”小視頻,均取得不錯的瀏覽量。
為共同營造濃厚的科學普及社會氛圍,青海水電學會已連續幾年在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參與組織科普活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向公眾普及清潔能源科學知識,為推動國家科普事業蓬勃發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貢獻學會智慧和力量。重點聚焦生態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省情定位,依托支撐單位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科技惠民、科普宣傳活動,把學會科普融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共同努力把青海打造成為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創造了五個世界之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產業園區、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調相機群,贏得了“世界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青海、青海光伏看黃河”的美譽,同時還創造了最大水光互補發電站和最大光伏發電園區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通過科普小視頻展播,大力宣傳“光伏+生態治理+生態牧業”的綠色開發模式,這一模式可使光伏子陣內風速降低40%、水分的蒸發量減少了50%、植被覆蓋增加80%,減少荒漠化土地面積達100平方千米,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牧羊,“光伏羊”已經成為青海的一張靚麗名片,彰顯著生態改善、牧民致富和綠電生產的一舉多得。“光伏+生態治理+生態牧業”已經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的生動實踐和典型示范。
一條大河、一片荒漠,為青海清潔能源的發展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在青海共和塔拉灘,一座850MW水光互補光伏電站正在源源不斷的將清潔能源送到千家萬戶,光伏電站建設帶動了生態環境建設,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年平均上網電量14.94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8.3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09萬噸。曾經的塔拉灘98.5%為沙化地,如今的光伏產業園里太陽能板,擋日曬鎖水分,發揮著防風固沙的奇效,把一度低于5%的綠化率拉升到77%,率先推行光伏治沙、光伏+生態修復技術,探索出了一條能源與生態治理融合發展的道路。
為奮進“雙碳”目標,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將光伏做好”的殷切囑托和“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重要指示精神,青海水電學會將繼續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竭力發揮好學會的平臺作用,攜手廣大水電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