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孫鈺芳 陳雪倩)9月20日前后,20余萬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功出苗,這是該所2022年全人工繁殖出苗的首批子二代中華鱘。
▲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中華鱘培育車間 攝影:黃欣
記者在中華鱘研究所苗種培育車間見到這批幼苗,它們被暫養在十余個藍色苗種培育池內,剛剛孵化的幼苗還帶著卵黃囊,看起來像一個個會動的豆芽,在水里上下游動,科研人員稱之為“水花”。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的循環水養殖池,里面正培育著新魚苗 攝影:陳雪倩
“'水花'相對來說比較脆弱,對水溫、水質要求較高。今年,我們首次將循環水養殖模式引入到中華鱘早期苗種培育過程中,這可以更加精準地控制水質和水溫,為中華鱘幼苗提供優質的早期生活環境?!敝腥A鱘研究所張建明介紹道,“在往年中華鱘全人工繁育技術的基礎上,今年,我們更加系統地優化了中華鱘親魚優質培育與批量化成熟技術、中華鱘親魚性腺發育調控及監測技術、中華鱘精準催產技術、中華鱘產后親魚康復及?;罴夹g、中華鱘早期苗種質量提升技術等?!?/span>
據悉,除人工繁育本批次中華鱘幼苗,中華鱘研究所今年還將繼續開展多批次繁育工作,全年預計完成12組中華鱘親魚催產繁育工作。結合此次繁殖工作,中華鱘研究所還同步啟動了中華鱘雌核發育和凍精實驗,持續開展中華鱘物種保護技術研究,為中華鱘保護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的流水苗種培育車間,新魚苗長到3-4cm后預計入住 攝影:陳雪倩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經過30多年人工繁育與技術攻關,建立了完善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開展了親魚培育、催產繁殖等全生命周期保護研究,掌握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等技術。
同時,自1984年起,三峽集團每年開展中華鱘放流活動,至2022年6月已連續實施65次,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近530萬尾,為補充中華鱘種群資源、實現中華鱘可持續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